欢迎访问雅安市律师协会官方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电话:0835-22286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人民群众践行这一价值观的行为规范。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有利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广大群众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完整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党又在2012 年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将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科学地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人民群众践行这一价值观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方面特征,掌握其基本特征,有利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广大群众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上个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党高瞻远瞩,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两大主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的总趋势。“和平、民主、文明、和谐”是和平和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具体体现。发展表现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和谐则是和平的体现和深化。党的十八大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发展目标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规定。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过上富裕繁荣的好日子,实现富强,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这是时代的呼唤。民主政治虽然早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已经提出,但至今并没有在几个国家真正成为社会现实,不仅在许多国家内部的人民的民主权利方面,流于形式,而且在国际关系上的民主已经演变成西方某些大国用来实施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工具。尽管如此,真正的人民民主和国际关系的民主仍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作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既面临着推动国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艰巨任务,又面临着推动国际关系朝向民主化方向不断进步的历史使命。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结晶的文明,无疑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所创造的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则是当今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标志,所以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当今世界又是一个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党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明确提出将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来又进一步将文明与富强、民主并提,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于和谐,谁都知道,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显然这是解决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对发展战略目标认识的深化,我们党又进一步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位一体的宏伟目标。针对新世纪国际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我们党进而把这一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家之间矛盾和冲突、化解彼此分歧的国际关系的实践中,倡导建立和谐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既是我们党对国际关系民主化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又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热爱和平人民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党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国际政治关系的一大贡献。至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价值规范和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价值规范都是我们时代特征的鲜明体现。比如1993 年120 个宗教团体参加的“世界宗教会议”通过的宣言就强调:“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奥巴马在连任总统就职演说中也指出:“勤奋、诚实、勇气、公平竞争、包容”、“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是“指导我们成功的价值观”,“是创造美国历史的无声力量”。显然,这些团体和国家提出的价值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某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相似性”、“共同点”。
必须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与某些国家、团体的价值观存在着某些“相似性”、“共同点”,但决不是照搬美国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更不是西方竭力向我们推销的、国内某些理论精英们热衷于宣扬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在中国的翻版,而是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并且在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同时,更具有中国自己的独特性和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概括和系统总结。具体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的,当然,它首先要求它的先锋队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践行这一核心价值观。但不仅如此,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优秀文化、民族精神的凝结和发展,它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广泛的民族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它也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遵循和自觉维护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特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从唯物史观出发,始终都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民解放军、新兴的社会阶层,都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广大人民群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践行者。
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群众性特征,并不是说这一价值观就会自发地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相反,要充分认识到,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准则,必须经过复杂的艰巨的斗争过程。就目前而言,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分配格局以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利益分化与冲突,以权谋私和严重贪腐等社会不公,以及践踏法律和人权等社会丑恶现象,都程度不同地瓦解着、动摇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同时,各种错误价值观念也在顽强表现自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夺群众。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革除社会中各种乱象,创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还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在贯彻落实上下硬功夫。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显然,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而又相当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使一种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很重要一个前提就是要看它是否具有科学性。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我们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这个科学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重要内容。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具有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凝聚民族智慧,既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又反映现实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社会共识。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精辟提炼的结果。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前提。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规范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无论哪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核心都要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行为进行规范,并且要紧紧扣住全部社会关系的主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目标上的规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立足于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价值导向上的规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这一核心价值观在个人道德准则上的规定。在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中,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国家至上、社会为根,以人为本,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这就科学抽象出覆盖社会各方面伦理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把社会各层面的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 个字、12 个基本范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概括和科学提炼,并且三个层面中每一层面都是4 个基本范畴,这一提炼既内涵深刻、精辟准确、表述规范,又通俗易懂、顺口流畅、入脑易记,很容易在人们的观念中打上烙印,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促进人们将其内化为高尚的精神追求、外化为社会生活自觉行动。这也是这一核心价值观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有力证明。